-
linux白了又白
刚刚开始学习,内容不做参考,如果有误请指点,谢谢!
作爲一位剛入門的小白第一個問題就是爲什麽要學習linux系統:
平常我們聼到最多的還是Windows系統那麽Linux系統和Windows系統有什麽區別呢
首先是内核不同,Linux系統使用Linux内核而Windows系統使用NT内核;NT 内核代碼閉源,
Linux内核開源也就是說在Linux内核系統中你可以隨意修改自己喜歡的風格來使用;第二個不同點是:Linux系統是免費的,Windows要收費
相對於Windows來説Linux有以下幾點優點:
1)開放性:指源代碼開放,開發者可以自行更改系統内的一切如數據、程序、系統本身
2)完全免費: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操作系統
3)多用戶:在Linux系統中由於角色不同,權限和所完成的任務也不一樣。
root用戶:系統中的大哥,可以操作系統任何文件和命令,擁有最高權限;
普通真實用戶:只能操作自己家目錄的内容,這類用戶為系統管理員自行添加;
虛擬用戶:這類用戶不具有登錄系統能力但是系統運行不可或缺。
4)良好的用戶界面:提供兩種界面,字符界面和圖形界面
5)設備獨立性
6)豐富的網絡功能:
7)可靠的系統安全性:
8)良好的可移植性
總的來説:Linux系統具備免費、開源特性,是可編程,可移植的操作系統。
ubantu系統設置:
1)橋接網絡:打開虛擬機設置——網絡適配器(如果你是連接網綫的選擇直接連接物理網絡,如果你的上網方式是連wife的選擇NTA模式)
2)設置下載源:原下載源下載速度會比較慢所以我們一般選擇阿里雲下載源
點擊系統設置-選擇軟件和更新-下載自改爲阿里雲
3)漢化:點擊系統設置-點擊 Language Support-點擊install-把漢語拖到最上面-選擇Regional Formats-第一個框選擇漢語然後點擊Apply-重啓虛擬機
Linux命令:
通過命令控制系統,相對於界面操作更高效,而且Linux命令功能也更豐富
Linux通過Terminal終端輸入命令,打開Terminal的快捷鍵為CTRL+alt+t
終端頁面介紹:gec@ubuntu:~$
gec :用戶名
ubantu:系統名
~:家目錄
$:權限
部分Linux命令:
普通用戶切換為超級用戶 :sudo -s(不建議使用,超級用戶具有最高權限容易誤刪系統文件,一旦誤刪會導致系統崩潰無法運行)
超級用戶切換為普通用戶:su gec
普通用戶臨時切換為超級用戶 :sudo+命令(只對當下命令有效,即一次性命令)
查看目錄裏面内容:ls
詳細查看目錄信息:ls -l
字符解釋:-rwxrwxr-x 1 gec gec 8600 1月 5 19:23 a
-:表示文件類型
-:普通文件
d:目錄文件
c:字符設備文件
l:鏈接文件
s:套接字文件
b:塊設備文件
p:管道文件
rwxrwxr-x :文件權限
rwx:用戶對文件的操作權限
rwx:用戶組對文件的操作權限
r-x:其他隊文件的操作權限
r(4):讀權限
w(2):寫權限
x(1):執行權限
-(0):沒有權限
1 :文件鏈接個數
gec:文件所屬用戶
gec:文件所屬用戶組
8600:文件大小
1月5 19:23:文件創建時間
將文件大小轉爲以k為單位:ls -lh
修改文件權限:chmod +修改為權限+文件名
顯示隱藏文件:ls -a
當前目錄:.
上一級目錄:..
進入某個目錄:cd+某個目錄
進入家目錄:cd ~
進入根目錄:cd /
進入當前目錄:cd .
創建文件:touch +文件名
刪除文件:rm +文件名
創建目錄:mkdir +目錄名
刪除目錄:rm 目錄名 -r
拷貝文件:cp +文件名
拷貝文件到某個位置:cp +文件名 +某個位置
學習Linux命令就是學習對Linux系統目錄或文件經行增刪改查操作
查看文件内容:cat + 文件名
重定向:ls > 文件名(將内容輸入到文件,每次重定向都會被覆蓋)
ls>> 文件名(將内容輸入到文件,每次重定向都會被追加)
分屏瀏覽文件内容:more (適合文件内容較大)
清屏:clear
顯示絕對路徑:pwd
文件鏈接:ln 文件名 鏈接名(硬鏈接,源文件沒有鏈接文件内容也沒)
ln -s 文件名 鏈接名(軟鏈接,源文件沒有不影響鏈接文件内容)
如果没有-s选项代表建立一个硬链接文件,两个文件占用相同大小的硬盘空间,即使删除了源文件,链接文件还是存 在,所以-s选项是更常见的形式。
linux使用技巧
1) 自动补全 在敲出命令的前几个字母的同时,按下tab键,系统会自动帮我们补全命令。
2)复制粘贴 选中字符即复制,按下滚轮即粘贴
3)查看历史 调用上一次输入过的内容 按向上的箭头 调用上下一次输入过的内容 按向下的箭头
4)查看全部历史:输入 history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220912h/p/1577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