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clinit>()
方法的过程。
-
<clinit>()
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语句块(static{})
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编译器手机的顺序是由语句在原文件中出现的顺序所决定的,静态语句块中只能访问到定义在静态语句块之前的变量,定义在他之后的变量,在前面的静态语句块中可以赋值,但是不能访问,如下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static {
i = 0;//可以通过
System.out.print(i);//“非法前向引用”
}
static int i = 1;
}
-
<clinit>()
方法与类的构造函数(或者说实例构造器<init>()
方法)不同,它不需要显示的调用父类构造器,虚拟机会保证在子类的<clinit>()
方法执行之前,父类的<clinit>()
方法已经执行完毕。因此在虚拟机中第一个被执行的<clinit>()
方法肯定是java.lang.Object。 -
由于父类的
<clinit>()
方法先执行,也就意味着父类中定义的静态语句块要先于子类的变量赋值操作。 -
<clinit>()
方法对于类或接口来说并不是必须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静态语句块,也没有对变量的赋值操作,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clinit>()
方法。 -
接口中不能使用静态语句块,但仍然有变量初始化的赋值操作,因此接口与类一样都会生成
<clinit>()
方法。但接口与类不同的是,执行接口的<clinit>()
方法不需要先执行父接口的<clinit>()
方法。只有当父接口中定义的变量使用时,父接口才会初始化。另外,接口的实现类在初始化时也一样不会执行接口的<clinit>()
方法。 -
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
<clinit>()
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地加锁、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的<clinit>()
方法,其他线程都需要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clinit>()
方法完毕。正是因为函数<clinit>()
带锁线程安全的,因此,如果在一个类的<clinit>()
方法中有耗时很长的操作,就可能造成多个线程阻塞,引发死锁。并且这种死锁是很难发现的,因为看起来它们并没有可用的锁信息。如果之前的线程成功加了类,则等在队列中的线程就没有机会再执行<c1init>()
方法了。那么,当需要使用这个类时虚拟机会直接返回给它经准备好的信息。
下面这种情况i也会在初始化过程中被赋值
public class B {
static int i = f();
static int f(){
return 34;
}
}